辽宁省朝阳市发布专项政策 打造东北首个醇氢电动商用车产业基地

2025 年 3 月 19 日,辽宁省朝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正式发布《关于加快推动朝阳市甲醇汽车生产及推广应用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将甲醇汽车产业作为区域经济绿色转型的核心引擎,通过 "产业集群建设 + 全链条政策支持" 的组合拳,力争在 2026 年底前形成覆盖整车制造、燃料供应、应用场景的完整生态体系。这一政策标志着东北地区在甲醇汽车规模化应用领域迈出实质性步伐,为全国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提供示范样本。

政策创新:全链条扶持与差异化补贴 激活产业内生动力

此次政策突破传统单一补贴模式,构建 "生产 - 应用 - 基建" 三维支持体系:

产业集群建设:在朝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 5000 亩新能源商用车产业园,对落户的甲醇汽车整车及发动机企业给予最高 5000 万元的固定资产投资补贴,并配套建设国家级甲醇汽车检测中心。

市场推广激励:对本地生产的甲醇轻型商用车给予 1 万元 / 辆、重型商用车 3 万元 / 辆的一次性生产补贴,同时对采购甲醇汽车的物流企业提供 3 年期贷款贴息,综合降低企业购车成本达 25%。

基础设施先行:将甲醇加注站建设纳入城市规划,对新建或改建加注站给予 2 万元 / 座补贴,并允许物流企业在固定线路周边自建撬装式加注设施,破解东北地区加注网络覆盖不足的瓶颈。

政策特别强调差异化路权管理:在实施限行政策期间,甲醇汽车可享受与新能源汽车同等通行待遇,除特殊路段外全天允许通行;政府投资的公共停车场对甲醇汽车提供 2 小时免费停放。这些举措直指甲醇汽车推广的核心痛点,形成 "购车有补贴、上路有便利、运营有保障" 的政策闭环。

技术突破:耐寒型甲醇动力系统 破解东北市场应用瓶颈

针对东北地区冬季低温环境,朝阳市联合玉柴动力、远程新能源商用车集团等企业,重点突破甲醇发动机冷启动技术。玉柴最新研发的 K15M 甲醇增程系统,采用智能分层燃烧 + 电加热催化技术,在 - 35℃环境下实现 10 秒内启动,较传统柴油发动机启动时间缩短 60%。远程新能源推出的换电版甲醇重卡,通过 "3 分钟换醇 + 5 分钟换电" 的复合补能模式,在哈尔滨亚冬会期间实现 - 30℃环境下续航 1100 公里的实测数据,较纯电动重卡续航提升 3 倍。

产业协同方面,朝阳依托本地丰富的焦炉煤气资源,规划建设年产 20 万吨的绿色甲醇生产基地,采用二氧化碳捕集合成技术,使甲醇生产成本降至 2200 元 / 吨,较传统煤制甲醇降低 18%。同时,与中石化合作建设的 "甲醇能源数字平台",通过车 - 站 - 云数据联动,可使物流车辆空驶率下降 18%,运营效率提升显著。

区域示范:从政策试点到生态构建 重塑东北交通能源格局

作为东北地区首个系统性推进甲醇汽车产业的城市,朝阳的政策设计体现三大战略考量:

能源安全保障:通过焦炉煤气制甲醇项目,将工业废气转化为车用燃料,预计每年可消纳二氧化碳 15 万吨,同时减少对进口石油的依赖。

产业链价值提升:规划到 2026 年形成年产 5 万辆甲醇商用车的产能,带动耐醇材料、专用润滑油等配套产业发展,预计实现年产值超 200 亿元。

绿色交通转型:在城市物流、城建渣土、矿区运输等场景优先推广甲醇车型,预计到 2026 年可替代柴油消费 12 万吨,减少碳排放 38 万吨。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师建华指出,朝阳模式为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了新思路:"通过政策引导将传统工业优势转化为新能源产业竞争力,同时结合区域气候特点进行技术创新,这种 ' 产业 + 场景 + 技术 ' 的三维驱动模式,对北方寒冷地区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随着朝阳市政策落地,东北地区甲醇汽车推广进入加速期。业内预计,2025 年东北三省甲醇商用车销量将突破 1.2 万辆,同比增长 40%,成为继山西、贵州之后的第三大甲醇汽车应用市场。这一区域性突破不仅推动我国交通能源多元化进程,更为全球寒冷地区低碳交通发展提供 "中国方案"。(完)

背景链接

甲醇汽车是以甲醇为燃料的内燃机汽车,具有燃料成本低(较柴油低 35%-40%)、排放清洁(PM2.5 降低 98%)、原料来源广泛(可由煤炭、焦炉煤气、生物质等制得)等优势。截至 2025 年 6 月,全国甲醇加注站数量突破 519 座,覆盖 28 个省份,甲醇商用车年销量达 8.2 万辆,其中北方寒冷地区占比提升至 27%。